年利率高达12%!“神仙”债券引发市民通宵排队抢购
文│韦泱

人头攒动,交头接耳。这样的场景,人们似乎似曾相识。
仔细看,才隐隐约约辨别出,在稍远处的柜台上方有一行字:“三十万吨乙烯工程债券预约专柜”。我的思绪就回溯到上世纪七、八十年代。这个三十万吨乙烯工程即是1974年开始建造,位于扬子江边、杭州湾畔的金山上海石油化工总厂(简称金山石化),1979年一期工程正式投产,1980年二期工程正式开工。此时,国家基本建设的财政政策发生了重大变革,国家对重大工程的投资方式由原来的全额拨付,改为企业自筹,通过银行贷款,待项目建成投产后逐步收回工程投资,归还银行贷款,这一固定资产投资方式的转变,简称为“拨改贷”。
因此,为了筹集巨额工程建设资金,金山石化决定通过社会集资的办法,解决资金短缺的矛盾,经市政府批准,于1986年11月,委托时为“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”向社会首次发行“三十万吨乙烯工程债券”,总计为1.4亿元人民币,其中向个人发售9000万元。由此,上海债券市场的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。

当时说起债券,对普通市民,尤其是青年人来说,还是一桩新鲜事。解放初,为支援国家建设,有许多百姓自愿购买公债。“文革”后的八十年代初,一度以行政摊派方式,要求职工认购过国库券,目的也是为了国家建设。而由企业出面,委托银行向社会发售,以一项工程命名的“债券”,还是头一次。
当年,老百姓手中并无多少闲钱,听说银行有买债券,他们纷纷前来探询:债券是怎么一回事?弄明白之后,他们就要盘算:此债券几年后兑付,年利率可达12%,嗬,比同期银行储蓄利息高好多啊!于是,他们乐意掏钱购买。一时间,建设银行14个网点通宵排起了长队,蔚为壮观。他们开始办理预约登记手续,个人最高额达到40万元,这在当时可是了不起的巨款啊。
一张四十余年前的照片,却有着一项国家重大财政政策的出台,一次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的重要背景,更折射出普通百姓与国家建设命脉息息相关的人生机遇。
“上海市银行博物馆”官方公众号。
上一篇:没有了
